7月2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布老虎技艺、葫芦雕刻技艺)培训班”开班仪式在在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举行。该培训班着重面向普通传承人群,帮助传承人群强化对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和重要技艺的把握,拓宽眼界和知识面,提高学习和传承能力。此次培训班的授课专家、老师20余人及来自全国各地的80位传承人参加了开班仪式。
任课老师代表是天津市第四代葫芦制作技艺传承人赵伟老师,他用专业性的视角就这次研培计划传承人如何传承技艺给出了自己的理解,结合自己经营的葫芦庐小镇深入浅出,构思出授课过程中实践操作与理论技法大方向,极大激发了80位学员学习的热情。
传承人学员代表来自山西芮城的布老虎艺人杨雅琴发言。她用朴素的语言讲述了自己从事布老虎缝制技艺的过程,分享了自己在学艺和创业中的辛酸苦辣。她表示:传承和发展布老虎,发扬民间传统文化是每个艺人的本份。葫芦雕刻艺人李媛则表示,她会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增加自己的知识量,扩宽视野,期望自己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获得更大进步。同样是学员代表,来自天津的葫芦雕刻艺人李媛作为传承的新兴力量,明确了自己对这门手艺的传承的责任,表达了自己对这门手艺真挚的热爱,提出了自己对这门手艺的一些新探索,同时能够获得这次珍贵的学习机会,她也表达了自己学习的冲劲和学有所成的憧憬。
最后是班主任代表发言,来自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在读博士生刘垚瑶举出了许多在自己志愿工作中的例子,用鲜活的例子说明了这次研培计划对传承人产生的深刻意义,并就天津大学这次研培计划志愿者团队如何展开工作作出详细汇报。
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管理学、美术学、艺术学等多学科专家将齐聚天津大学,对学员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及实践活动。这次研培计划主要面对有一定基础,渴望进一步进修的布老虎或葫芦雕刻技艺的艺人或从业者。面向地域主要有山东、山西、甘肃、河南、陕西等地。本次研培计划将秉承“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的基调,在坚守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增强布老虎和葫芦雕刻技艺的表现力,提高设计、制作及衍生品开发水平,从而全面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贯彻十九大精神,以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的意见》,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能力和水平,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实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为了让80位传承人在天津大学一个月的学习中真正有所收获,天津大学领导、老师对这次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极为重视,精心组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安排实力教师,组织精品课程,力图给学员们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希望我们大家通过培训,让艺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深刻的认识,继而能够在原有技艺的基础上,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审美能力、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学有所成。(津云新闻记者吴宏)